第 79 章(1/1)
作为的俄国人,竟成了日本战败的主要受益者。美国在对日作战中提
供了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力、物力和智力,却失去了大部分胜利果实,并为共产主义的扩张开辟了道路。
美国最大的错误是,直到1945年7月的同盟国波茨坦会议上,仍坚持要俄国介入太平洋战争,尽管到
1944年秋季美国已经摧毁了日本的海军,并已赢得了战争。日本人将没有能力抵御对他们的本土岛屿实施
的窒息xing封锁。由于日本人对原材料(但最重要的是食品)要依赖进口,封锁就有可能使他们屈服。但是美
国人担心,日本人不论其情况如何,将会反抗到底;此外,美国仍坚持一种要求无条件投降的立场。富兰
克林?d?罗斯福总统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所持的这一论调来自美国的战争观念:美国人把战争看
做是一场善与恶的重大较量。因此,战争的目的是夺取全面胜利,彻底征服敌人。
这一观念跟19世纪伟大的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观念不相一致。克劳塞维茨在其
主要论著《战争论》中鼓吹的战争观念是,战争是国家政策的延伸。他在下面一句话中说明,必须把政治
目的跟进行战争联系在一起。“政治计划是目的,而战争是手段,决不能认为手段可以跟目的分割开来。
”克氏的观点在描述战争的正当目的方面远比全胜学说准确得多。
不仅美国人进行的这场太平洋战争被无条件投降论无望地弄得很不正常,而且战事的明显成功使得许
多美国人认为,全面胜利已被证明是战争的唯一目的。将战争看做是追求全胜的这一美国倾向,在朝鲜战
争中将给美国人的思维蒙上厚厚的yin影。但是,克劳塞维茨这位造诣最深的西方军事思想家,却拒绝接受
如下观点:战争的正当目的是将敌人踩在脚下,将其摧垮。克劳塞维茨说道:“战争只不过是运用别的混
合手段继续进行政治jiāo往而已……停止外jiāo照会断绝了不同国家和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吗?战争难道不是
另外一种表达思想的作品和语言吗?它肯定有自己的语法,但却没有自己的逻辑。”
若没有无条件投降这一准则,日本人也许早就投降了,有可能在1944年晚些时候,而到1945年春天则
是肯定的。日本人犹豫不决的原因是,无条件投降将会使他们的天皇面临被作为战犯予以处决的危险,这
是日本人无法接受的;天皇对日本人来说是一尊神,也是武装力量的权威中心。日本人愿舍弃其他一切,
但不愿失去他们的天皇,他们自己作为一个民族的观念维系在天皇身上。因此最大的讽刺是,哈里?s?
杜鲁门总统最终在这一点上对日本人作了让步,对无条件投降作了修改,把天皇排除在外但这只是在
美国人于1945年8月6日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之后,也是在俄国人于8月8日介入战争之后。
这样一来,俄国人就得到了一份加入对日战争而又没有什么约束的真诚请帖。后来,美国人发现他们
被俄国人愚弄了,尤其是被俄国人那种跟西方团结一致的说法蒙蔽了。在战争中打垮了作恶者,给国与国
之间带来友谊的美国人发现,他们不仅消灭了对抗苏联势力的德国和日本,而且促进并帮助了苏联这个极
权主义的国家,其领土扩张、控制邻国的倾向跟第三帝国所表现出的情形不相上下。
难怪当时受挫的美国人开始鄙视俄国人,并怀疑俄国人到处在搞共产主义yin谋。
当北朝鲜的pào火打破夏天的平静之时,呈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形势。美国人很自然地认为战争是由俄国
煽动的,北朝鲜和红色中国都是共谋者,中国当时也被看做是苏联的一个附属国。美国人怀疑到处都有共
产主义分子,正是这种疑心削弱了美国领导人把共产党大国当作普通国家来对付的能力,共产党国家也有
自己的利益、需求和局限xing。共产党国家被看做是黑暗的王国,是不能宽容的。因此,朝鲜战争虽然
根本不具备圣战的条件从一开始(并且几乎到最后)都被许多人看作是光明与黑暗的凶恶势力之间的某
种较量,是密特拉教和摩尼教式的较量。正是这一点才使许多美国军界领导人,尤其是麦克阿瑟将军,产
生了一种看法,他们认为,这场战争不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应获取全面胜利。
第3章 分割
朝鲜沿三八线被分割开来,由此引出了许多事端。但奇怪的是,这种分割却是漫不经心的安排,任何
一方都没有进行认真计算。最初的意图只是在进入朝鲜接受日军投降的美苏jūn_duì 之间划一条线。尽管盟军
曾经答应朝鲜最终实现独立,但在战争结束时,朝鲜半岛仍被看作是敌占领土,因为朝鲜在1910年被日本
并吞。而在那之前,朝鲜已经有了将近两千年的或多或少的独立史,不过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是处在中国
封建帝国宗主权力的保护之下。
在波茨坦会议上,尚没有出现俄国和美国之间的分界线问题。如果出现的话,美国官员已准备提出一
条十分接近最终选择的分界线。时任陆军作战训练处处长,并且出席波茨坦会议的约翰?c?赫尔中将与
他的参谋人员决定,美国在其区域内至少需要两个主要港口。他们选中了韩国首都汉城的港市仁川和位于
该国东南角的主要深水港釜山。
这两个港口5年之后对韩国人和美国所具有的那种命运攸关的重要xing,陆军作战训练处的军官无疑是
一无所知的。朝鲜战争即将表明他们的直觉是对的,因为战争第一阶段的结果取决于对仁川和釜山的占领
。
实际行动是由美国军官c?h?波恩斯蒂尔第三上校于1945年8月11日采取的。他协助起草了发给时任
盟军最高司令官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的第一号通令,并就有关日本投降和占领日本方面给麦克阿瑟
下达指示。作为一条便于确定的分界线,波恩斯蒂尔上校将其定在三八线上,该线距汉城和仁川以北大约
25空里 [ 译者注:“空里”(air mile)是用英里计算的直线距离。 ] 。波恩斯蒂尔的建议在最终草稿上
得以保留,并得到了俄国人的同意,而且随着冷战的进展,变成了两个朝鲜之间的边界线。三八线作为一
条行政管理分界线,而不是一条政治上的分界线,其本身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该条线从朝鲜最宽阔的
地方穿过,跟任何地理特征都没有丝毫联系。另外,它还把西部的瓮津半岛从南朝鲜的其余部分划了出去
。选定三八线作为一条分界线,立即引起了朝鲜人的愤怒。它将这个国家不自然地分割开来,这使三八线
两边的朝鲜人群情激愤,他们都强烈希望将其清除掉,把国家统一起来。
1945年,苏联人迅速着手巩固其对北朝鲜的控制,并开始粉碎任何一种成立统一国家的可能,除非它
是一个共产党统治的国家。1945年后期,四大国(俄国、美国、英国、中国)联合委员会同意成立一个隶属
于该委员会的全朝鲜托管的政府,俄国人却暗中对此进行破坏。俄国坚持,委员会只跟支持托管制度的朝
鲜政治团体打jiāo道实际上只是少数共产党团体和亲共产党团体,因为所有其他的朝鲜政治派别都反对
托管制,并要求尽快独立。俄国人还在三八线上封锁了边界,对出入北朝鲜的车辆进行严格限制。这就有
效地制造了两个朝鲜国家。美国无法克服苏联的不妥协立场,便于1947年在联合国提出了这个问题。1947
年11月14日,联合国大会投票表决,同意进行一次全朝鲜选举,并任命了一个九国联合国朝鲜问题临时委
员会(untcok),对选举进行监督。
该委员会于1948年1月8日在汉城的德寿宫召开会议。不过,该委员会少了一位成员,因为乌克兰苏维
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拒绝参加;但是俄国却在北部禁止选举,并拒不允许委员会进入北朝鲜。这一失败在委
员会内部引起了有关其合法地位的疑虑,委员会主席要求再作出一项联合国决议。1948年2月26日,联合
国临时委员会决定,朝鲜问题临时委员会在其尽可能到达的朝鲜地方继续进行选举。当然,这意味着仅仅
在三八线以南的那一部分,即由美国军政府统治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个南朝鲜的极端右翼党派
赞同联合国的选举,即李承晚的“迅速实现朝鲜独立的国民协会”和“朝鲜民主党”。
朝鲜人很少相信,在南部建立一个独立的政府将会最终产生一个统一的朝鲜,即使它得到联合国的支
持,并标榜为全朝鲜的政府。大多数朝鲜人担心,这样的选举将会使朝鲜永远分裂,因为俄国人会在北部
很快建立一个与之相匹敌的共产党国家。温和派和左翼党派对这一前景感到极不高兴,他们敦促人们联合
抵制定于1948年5月9日举行的联合国选举。
在过渡期间(1948年4月22-23日),北朝鲜共产党掌管的人民委员会邀请三八线两边的朝鲜团体,到北
朝鲜未来的首都平壤参加一个大型的有关祖国统一的会议。与会代表545人,其中360人来自南方。参加会
议的唯一一位有知名度的朝鲜右翼代表人物是流亡的前韩国临时政府(1919年在上海成立)主席金九,但是
南方的许多温和派和左派组织参加了会议。驻朝美军司令官约翰?r?霍奇中将谴责这次会议是共产党分
子的一个政治yin谋。大约在此时,俄国提议所有外国jūn_duì 从朝鲜撤离,朝鲜的事情由朝鲜人民自己去办。
这一建议与平壤会议公报中的要点相似。
平壤会议是苏联和北朝鲜共产党分子阻挠联合国选举的最后一次努力,其结果是使朝鲜的政治形势两
极分化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由于南朝鲜所有的温和派领袖都反对联合国选举,在朝鲜境外逃亡40年之久
的李承晚在南部便没有任何有力的挑战者。因而,联合国选举就意味着在南部建立一个右翼政府;而俄国
就会在北部成立一个共产党政府与之相抗衡。无疑代表着三八线两边大多数人的温和派因此便被小小的伎
俩彻底战胜,朝鲜也一举被分裂为两个极端的政治阵营,而且这两个阵营被三八线分割成了两块领土。这
样一来,朝鲜在1948年5月便发现自身已在地理和意识形态上明显分裂开来,恰如1860年美国南北两方的
分裂那样显而易见。因而内战的条件已经成熟。朝鲜的温和派在联合国选举之前,面对俄国的不妥协和美
国对共产党动机的怀疑,曾希望和平地缔造一个统一而又民主的国家,而内战的重大损失使那种希望十分
渺茫。此时,在一个分裂的家庭里,唯一赢得统一的手段将是战争。
如果世界在1948年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
“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
决。可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而双方的目
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已沦为牺牲品。
如果美国和苏联愿意在选举问题上冒险,让所有党派进行一次真正民主的全朝鲜选举,那么就不会产
生右翼的南朝鲜,也不会产生共产党的北朝鲜,而会选出一个对共产党分子和右翼地主都不利的温和政府
。但是美国对共产党在东欧的颠覆活动仍记忆犹新,因此并不相信俄国。而对西方抱有偏执xing反感的苏联
人也不相信美国。
也许更重要的是,俄国人长期以来一直妄图控制朝鲜,不愿仅仅为了满足朝鲜人民的民族愿望,而从
自己所占据的地位上撤下来。
因此,朝鲜发现其本身在双重地奉行一种一千年前就曾经采取的“和议”政策,即依靠一个大国以保
护自身的独立。这一政策使得朝鲜能够脱离中国独立存在达数百年之久,从而对两国都有好处:朝鲜几近
独立,中国对朝鲜加以保护,并把朝鲜当作一个缓冲国,以抵御日本人和其他来自东方的可能入侵者。
和议政策在李氏王朝统治朝鲜时期达到了顶峰。该王朝的缔造者李成桂国王甘愿作中国的“开化的进
贡国”。他在1392年说道:“吾等区区小国,可充作围栏与墙壁,以报效皇上浩dàng天恩。”
然而在1948年,朝鲜发现自己不得不同两个对立的大国,而不是一个大国,玩弄和议手法。在南方,
出现了一个由美国支持、联合国认可的韩国,并由73岁的李承晚担任独裁总统。在北方,苏联则创立了朝
鲜人民共和国,选举30岁的共产党人金日成作首相,金日成以前曾在苏联jūn_duì 里做过军官。
至于说李承晚对和议政策的依赖程度,也就是说,如果他向北朝鲜挑起公开冲突,他是否期望美国前
来帮忙,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很大分歧。美国在支持联合国选举之时,自己也不清楚这是否是在获得一个“
开化的进贡国”韩国,是否是在像以前的中国封建帝国那样,同南朝鲜确立一种“老大哥”与“小弟弟”
般的关系。然而李却经常鼓吹动用武力使朝鲜统一。可是知情的军界人士都很清楚,李并没有这样一支兵
力。李把和平统一的观点当作异端邪说来对待。至迟在1951年3月1日,他曾说道:“尽管大洋彼岸的朋友
建议,不要攻打北朝鲜的外国傀儡,但是北方处在苦难中的兄弟的呼声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