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9 章(1/1)

了严重伤亡。约有1000名北朝鲜步兵迅速从该营阵地的两翼绕过;而其他敌军则在南边的道路上设置

障碍,以防止伤员撤离,并阻止弹yào的补给。

这几乎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双层包围圈。头天夜里从阵地上被赶走的那些北朝鲜人一定提供了有关第3

营战斗部署情况的详细情报,因为敌人的第一阵pào火就摧毁了通讯系统,使得该营乱了阵脚。美国人在被

打垮之前战斗得非常顽强,有时甚至是你死我活的jiāo手仗。美军伤亡惨重:该营667名jūn_rén 中,一半以上

阵亡,其中包括营长詹森中校。那些幸存下来的人经过数天的跋涉,穿过丘陵和敌占区,辗转返回到了部

队。有些士兵疲惫不堪、垂头丧气到了极点,不愿再往前走了。他们干脆停下脚步,等待北朝鲜人的到来

史密斯上校率领的第21团第1营,那天夜里在鸟致院以北两英里处公路和铁路两侧的阻击阵地里,忐

忑不安地休息了一个晚上,他们知道北朝鲜人正在到来。(7月12日)黎明时分,一支北朝鲜巡逻队走了过

来,美国人看见他们的两翼也有敌人在运动。上午9点30分,北朝鲜约有一个营的兵力向第1营的左翼发动

进攻。之后不久,大约2000名敌人在pào火的支援下发起了总攻。斯蒂芬斯上校当即决定,将这个兵员不足

、并且大部分都是补充来的新兵的第1营撤离阵地。史密斯上校让这个营一次撤下一个连,并叫士兵往卡

车跟前运动。北朝鲜人并没有紧追上来,所以撤退是有条不紊的。到夜幕降临时,第21团正在大坪里的另

一阻击阵地处渡过锦江。用官方陆军编史家罗伊?阿普尔曼的话说:“兵员不足、仅有两个营建制的第21

团,将北朝鲜两个jīng锐之师(第3师和第4师)拖了3天之久。这是美军在朝鲜迄今创下的最感人的战绩,但

该团也在人员和装备方面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天安以南通往西边的公州公路上,拥有4辆m24型坦克和一个工兵连的第34团,跟北朝鲜第4师的几

支先头小分队进行了几次小小的拖延战斗。第4师已离开了鸟致院公路。7月11日,敌人的大pào摧毁了两辆

m24型坦克,一支在附近埋伏的步兵队伍又把第3辆坦克干掉了。7月12日,第34团的大部分人马和增援部

队都已渡过了锦江,只留下一个连镇守桥梁和锦江北岸。

美国人一星期来一直沿着汉(城)大(田)公路撤退,最后来到了锦江休整。与此同时,余下的韩国部队

也穿越朝鲜的其余地域,向南撤退了差不多同样远的距离。(参见图1)到了7月13日,主力第1师和第2师的

残部在鸟致院东南12英里的定州遭遇到了北朝鲜第2师。该师是在拿下镇川后向西运动的。这次战斗对于

北朝鲜第2师来说是一场恶战。韩国主力师和南朝鲜警方曾于7月9日在春川埋伏了一个营的兵力,并在那

里苦战了3天。结果由于美国人从天安和全义撤退下来,那一营人马被敌人从侧翼所围歼。而北朝鲜第2师

也是因人困马乏、兵员伤亡,被迫前往定州的。7月11日那天,韩国pào兵在定州北边的旷野里捕捉到了北

朝鲜第2师,使该师遭受了数百人的伤亡。韩国人只是在美国人丢掉鸟致院之后才撤离了定州。

在东部,北朝鲜第7师在春川战斗之后沿着朝鲜中心走廊向洪川运动,继而又开往原州。韩国第6师则

在他们的前面缓慢地向后退去。7月5日攻克原州之后,北朝鲜最高指挥部解除了第7师师长的职务,原因

是他没有如期完成推进的计划。最高指挥部将第7师更名为第12师,并正式组建了一个新7师。

北朝鲜第15师跟在第7师后面也来到原州,该师的大部分兵员只是在战争开始之后才招募起来。第15

师改变行军方向,向西南进发。到7月13日,他们已抵达定州东北20空里处的槐山,行进在通往东南20英

里处的闻庆公路上。在该师的后面跟着来了北朝鲜的第13师,这是北朝鲜为入侵行动而调动的最后一支部

队,其兵员也是在开战之后才招募而来。

曾经参加过攻打汉城战斗的北朝鲜第1师向东南运动,增援第7师,力图把南朝鲜jūn_duì 赶出中部走廊。

在忠州,第1师在一个坦克团的支援下,掉头向南挺进,把韩国第6师bī到了闻庆。闻庆是一要地,因为它

是太白山脉伸向西南的高大支脉上的一个关隘,绵延60英里。太白山脉是南北走向,屹立于朝鲜东海岸一

带,该支脉上的另一关隘位于闻庆东北大约20空里处的丹阳。从原州向南运动的北朝鲜第12师,在丹阳遭

到了韩国第8师的阻击。第8师是从东海岸翻过太白山脉到达此地的。原先不曾参战的北朝鲜第8师也来增

援第12师。太白山这一支脉将汉江(流经汉城)流域和洛东江(在釜山注入朝鲜海峡)流域分为两半。因而,

沿此支脉挡住北朝鲜人极为重要;不然的话,北朝鲜jūn_duì 就可长驱直入洛东江流域,推进到闻庆东南65空

里处的大邱。大邱位于韩国jūn_duì 和美军的后方,也是一个铁路和公路jiāo通枢纽。失去大邱就意味着失去了

一个适当的、可以建立环行防线的地方。大邱以南60空里便是釜山港。

守住这一支脉之所以重要,其中还有第二个原因:洛东江流域北部那一边有一座安东城,该城的一个

关口开辟了一条通向东海岸盈德港的通道,而从盈德向南,还有一条途经浦项洞直通釜山的道路。

北朝鲜第5师和第766独立支队(其规模相当于一个旅)正沿着东海岸狭窄的山边公路向前推进,几乎没

有受到任何阻力。7月13日那天,他们已抵达盈德以北25英里处的平海里。

美国的注意力自然是集中在锦江一线,抵御两个北朝鲜师(第3师和第4师)。虽然如此,大批的北朝鲜

jūn_duì (6个师)却开往东边,为一场潜在的、席卷洛东江流域北部的大规模进攻做好了准备,其目的不是要

攻下大邱,而是要长驱直入,直取釜山。第7个北朝鲜师(第2师)已陈兵定州,既可与其他部队会聚一起,

参与进攻防守锦江的美国部队,亦可开往大邱,支援在那个方向发起的进攻。

对于南朝鲜人和美国人来说,值得庆幸的是北朝鲜在中线上的战略过于简单化。虽然北朝鲜人最初在

力量和武器上占有很大优势,但他们却从整个中部走廊全面推进,压向敌人。这一战略虽将美国和韩国军

队封锁在一个严密的作战圈内,但却将美韩jūn_duì 一步步bī回到了他们的给养供应地,使他们得以集中力量

进行抵抗。

第13章 锦江之战

北朝鲜对锦江防线上美国人的打击尽管是可以预见到的,但仍是毁灭xing的。7月14日开始进攻之时,

美军到朝鲜才仅有两星期时间,而地面战斗的经历也不过10天。在此期间内,美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极大变

化,从原来的从容自信变成了惊恐万分。锦江的进攻造成了新的不安:迄今已登陆的少量美国jūn_duì 也许遏

制不住北朝鲜人,他们也许会占领朝鲜半岛。在锦江一线,双方在争取时间上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与此同时,麦克阿瑟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对朝鲜的军事介入也迈出了一大步:7月12日,第8集团军正式

将其司令部从日本移到了大邱的一所学校大院内(该校原先曾是日本的一个兵站)。次日,该军司令官沃尔

顿?h?沃克中将便来到大邱领兵挂帅。7月14日,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将韩国jūn_duì 置于麦克阿瑟这位联合国

军司令官的统帅之下。麦克阿瑟又委任沃克为所有在朝联合国军的陆军司令官。

朝鲜已不再是一个附带事件:对于远东司令部和整个美国军界来说,朝鲜已成为主要事件。美国开始

往远东紧急空运急需的装备和人员。军事空运部队在加拿大和比利时的帮助下,已扩大到了原来的4倍。

加拿大派出了一个中队,共6架运输机,比利时也支援了几架运输机。空运部队从原来的60架四引擎运输

机增加到了250架。美国西海岸的港口开始堆积起为朝鲜紧急征用的各种各样的装备。凡能调集的船只也

统统被征用。麦克阿瑟根据北朝鲜所取得的惊人成功,就所需援军的数量和种类问题,通过洲际电传打字

电报,和联席会议的参谋长们进行了详尽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讨论。美国大规模的军事集结活动正在紧

锣密鼓地进行。

然而在锦江一线,7月13日那天,美国所能集结的用于抵御北朝鲜前进的兵力只有一个兵员不足的第

24师。在这个饱受创伤、仅有1.14万名兵员的第24师身上寄托着守住联合国军防线的希望。然而该师是根

本靠不住的,因为它的3个步兵团都以不同的方式被削弱了力量。第19团的兵员最多(2276人),但却被立

即投入到锦江一线的直接防守上,没有时间进行调整适应。第34团有2000人,但一星期前曾在锦江以北受

到沉重打击,现已不堪一击。第21团在阻挡北朝鲜人的前进方面表现得相对较好,但它也为胜利付出了代

价,其实力大为削弱。该团兵员现已减少到1100人(其第3营受到北朝鲜jūn_duì 的重创,仅剩下132人,被重

新改编为兵员不足的两个连)。

针对第24师,北朝鲜人投入了第3师和第4师。这两个师经过3星期的战斗,实力也大为下降,其兵力

约为原来的百分之七十(每个师约有6000人)。等到他们抵达锦江之时,大约还剩下50辆坦克,其中第4师

有20辆,第3师约有30辆。但是北朝鲜人占有主动权,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请求驻扎在定州的第2师前来

助战。

第24师师长迪安将军将第34团部署在其中一条通往大田的公路上,将第19团部署在锦江上游、公州以

东8空里处的大坪里(“里”在朝鲜语里意为村庄)。但是,从此地再往东边上游9空里,是汉(城)釜(山)铁

路经过信川的一座桥梁。第19团也不得不负责此地到那座桥梁这一整段锦江战线的防守。另外,第19团在

开往锦江途中,从鸟致院撤退下来的第21团的队伍旁边经过。在第19团那些既缺乏经验又易受影响的士兵

看来,第21团混乱不堪的队伍状况,又使第19团丧失了信心。

迪安将第21团部署在玉井的后备阻击阵地上。玉井坐落在大田东边的汉釜公路上,距大田6英里(在大

坪里东南12空里处)。第21团的任务是保证至关重要的公路和铁路线畅通无阻。同时,如果北朝鲜人决定

将其第2师投入战斗,以图突破东边韩国jūn_duì 的防线,并在美国防线后面进行扫dàng,该团也要进行阻击。

7月12日夜至13日晨,工兵zhà毁了位于公州和大坪里的锦江公路大桥的几段道路,并zhà毁了信川的铁

路大桥。侦察部队还把沿河一带所能发现的渡船付之一炬。

图3 1950年7月14日 第34步兵师的锦江防线

在公州,第34团新任团长罗伯特?l?沃德林顿中校将第3营的两个连(l连和i连)部署在公路左右两侧

河边的高地上,其身后还部署有几门迫击pào(参见图3)。该团的k连是一支拥有40人的混合队伍,原先被部

署在防线上,但该连的心理和身体状况欠佳,成了部队的累赘,于是被撤出阵地,送到大田接受医疗去了

。与此同时,该团的情报和作战参谋也由于战斗疲劳撤出了阵地。

支援这两个步兵连的部队是第63野战pào营(105毫米榴弹pào),部署在锦江南岸2英里半处一个叫做三桥

里的小村庄里。沿着同一条土路再往南走3英里,便是该团的预备队第1营。

公州前线上的第3营内,各支队伍的通讯联络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主要原因是该营的scr-300和scr-

536型无线电装置没有驱动电池,而电话线又无法找到。同样令人惊讶的是,第63pào兵营跟公州以南18英

里外论山的团指挥所保持着联系,但跟沿河防线上的步兵部队和pào兵前沿观测员却没有通讯联系。这样就

不可能把美军的pào火引向进攻步兵阵地的北朝鲜人的头上。

战斗是在7月13日拂晓之后不久打响的。北朝鲜第4师的士兵徒步走到被zhà毁的锦江大桥的北侧,那里

距对面美军阵地约有700码远。他们架起机qiāng,并开来了坦克。当天下午,北朝鲜的pào火开始轰击公州以

及附近地区。美军便从公州听到江对岸村子里响起了坦克的轰鸣声。之后不久,低平弹道武器,可能是

t34坦克上的火pào,开始向i连的防区轰击。与此同时,pào弹也开始在l连的上空bàozhà(也许是远处敌人的榴

弹pào),不过bàozhà离地面太高,没有造成什么伤害。

然后,l连的监视哨向连长阿奇?l?斯蒂斯中尉报告说,北朝鲜士兵正在下游大约两英里处乘坐两只

驳船渡江,每只船上可载30人左右。哨兵估计,在上午9点半之前的一个半小时里,大约有500名北朝鲜人

以此种方式渡过了锦江。由于跟第63pào兵营没有通讯联络,步兵无法请求pào火给予集中打击。但是该pào兵

营上午派出了一架联络飞机,观察员发现了北朝鲜人的渡江行动。不过pào兵营的作战军官决定不打驳船,

而要等着pào击更大的目标。部署在该营东边的第11野战pào兵营中的榴弹pào倒是对联络飞机的召唤作出了反

应,但是北朝鲜人的雅克战斗机很快就把那架联络飞机赶跑了,pào火于是停了下来。

l连连长斯蒂斯中尉一直无法找到支援他们的机qiāng小队和迫击pào小队。连里的士兵正在受到越来越准

确的迫击pào和大pào的轰击。斯蒂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