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章(1/1)
到10月份作战结束时,已可清楚看出这样一种情况,即:如要对敌人主防线取得任何实质xing进展,都
必将蒙受难以计数的重大伤亡。那么,既然联合国军掌握着制海权,难道不可以在后方两栖登陆,并从侧
翼攻击共产党防线吗?不行,仁川那种决定xing打击行不通,因为可资共产党利用的中国人力极为庞大(用
在北朝鲜者只是极少数)。另外,中国人已在鸭绿江上空与美国争夺空中优势,尽管尚没有到达前线。从9
月份开始,联合国的空中封锁已经遭到中国米格15式战机(中国得向苏联购买)越来越多的拦截。到10月份
,联合国军只得在白天取消对靠近鸭绿江的清川江以北地区的空袭。这时初次发现共产党的喷气式战斗机
在鸭绿江以南上空飞行。11月份,中国人同时部署了苏制图-2双引擎轻型轰zhà机。虽然中国人在北朝鲜上
空并未全力展开空战,但共产党高xing能飞机的出现,对美国空中优势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这就提出了
问题,要是和平谈判失败,美国该采取怎样的办法来加以应付呢?
第58章 再启和谈之门
当代表们于10月25日在板门店的大会议帐篷里相聚时,朝鲜实现和平的希望重新出现。联合国军方面
提出了以实际接触线为基础,来划分军事分界线的方案。共方拒绝了这项方案,但却最终不再坚持以三八
线为分界线。在联合国军坚持要把朝鲜故都开城划归联合国军防线前,谈判似乎就要真正取得进展。李奇
微本来感到开城在战略上很重要,准备夺取这座城市,但因为邻近停战谈判,所以他放弃了1951年6月的
这项计划。现在他改变了联合国的立场,索要开城。事实上,开城是在共军防线内,而联合国军方面又一
直坚持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因此李奇微索要开城的主张没有什么人支持,即使在美国国内也同样
。11月6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曾告知李奇微说,公众的情绪并不赞成因开城而中断谈判。
11月7日取得了重大突破。共方代表提议以实际接触线为分界线,双方各后撤2公里作为非军事区。可
是李奇微却拒绝了这一提案,坚持要以正式停战时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
共方代表团对李奇微的立场反应强烈,同时参谋长联席会议也感到这位远东司令太僵硬不妥协。李奇
微抱怨说共方是在寻求事实上的停火。参谋长们在国务院与总统的支持下,告诉李奇微叫他接受现实接触
线,不过要看到谈判中一个来月时间内,其他问题是否也可得到解决。
共方坚持分界线不能变更,即使一个月后也是如此,直至其他项议程解决后才能考虑。联合国军代表
勉强同意。到11月23日,双方参谋人员开始在地图上核查战线,4天后,分界线才确定下来。
谈判人员处理完第二项议程,即军事分界线后,还有三项议程要进行谈判。现在谈判已进入第三项议
程,即停战的具体安排,包括监督停火的方式。李奇微要求联合国观察组在全朝鲜境内的入港口岸和枢纽
中心进行自由视察,并对朝鲜各地进行空中观察和摄影侦察及对非军事区进行全方位联合观察。李奇微的
主要目的是想在停火后阻止输入人员物资,以使共产党不能再暗中加强力量。
参谋长联席会议不同意李奇微的主张。11月16日参谋长联席会议通知李奇微说,地面与空中观察是必
要的,但不能以中断谈判为代价。同时说国务院正在设法研究一项局部视察的替代方案,即由向朝鲜派遣
jūn_duì 的联合国成员国发表一项联合声明,在有破坏停战行为时,对共产党中国采取惩罚措施。这就是美国
人心目中认为可产生重大影响的“严厉制裁”声明。特别是1951年秋后,当联合王国也同意同美国一道发
出这个声明时,更使美国人坚持这个看法。所谓“严厉制裁”威胁的逻辑xing结论意味着,如果中国人在停
战后决定再在朝鲜前进的话,在远东就会猛烈扩大战争。这是参谋长联席会议、国务院和杜鲁门一直在讨
论的行动方针。如果和谈失败,真正意义上的“严厉制裁”声明,就如视察一样有效,可以保证迫使共产
党中国就范并停战。即便共产党中国想在朝鲜再次发动进攻,其惧怕的后果可能是海军封锁其海岸,空军
攻击中国和满洲,同时,也意味着原子弹可能被动用,如此以来,它在发动进攻之前,就不得不三思而后
行。
李奇微坚持对朝鲜全境的视察和控制,但是联合国军代表和共方代表在11月27日讨论第三项议程时,
却发生了激烈斗争。共产党要双方指派同等数量的人员,组成停战委员会,由停战委员会负责监督停战。
联合国军代表提出在停战后,双方都不得增加军事力量,同时要求军事停战委员会人员可在朝鲜全境自由
进出。联合国军同时拒绝考虑从分界线以北由联合国占领的西海岸外岛屿上撤出。共方阐明,在停战后,
他们不会接受对修复公路、铁路、建筑及其设施的限制,其中包括机场。另外他们指明,如双方的外国军
队在停战后完全撤出时,就根本没有必要再视察,或观察等。
看到联合国军的不妥协立场,共方在12月3日作出了让步,即,建立中立国组织来进行视察,以确保
不得增加军事力量条款的实施。但他们却同时提出一项要求,即双方不得引进“任何”额外军事力量。这
就连正常的部队lún换及派人到日本一个一个去替换也在禁止之列,而联合国军却少不了这种替换。
在这种微妙的谈判中,由于双方都不断提出导致冲突的高度敏感问题,杜鲁门总统也走到前台,对停
战后北朝鲜的重建采取特别强硬的立场。杜鲁门对参谋长联席会议关于撤销除机场外联合国军反对的各项
设施的重建方案严加审查(因怕共产党建立空军基地,威胁联合国军;联合国军当然也坚持不关闭在南朝
鲜的空军基地)。
杜鲁门要过问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允许重建公路、铁路及除机场以外的一切设施。我们牺牲那么多
的人,投下了千万吨zhà弹,损耗了大量装备,好不容易才使这些人就范呀!他们在那样差的运输条件下,
曾使我吃尽了苦头;他们连机场也没有,却那么能打。”
联席会议的参谋长们向总统耐心地解释说:“因为他们并不指望朝鲜问题得到政治解决,停战状态将
会持续很长时间,因而,在那么长的时间中,要想制止北朝鲜为国计民生而修复各种设施,是根本不可能
的。”至于机场修复却是另一码事,参谋长们觉得那会造成真正的威胁。总统最后接受了参谋长联席会议
的观点。
在这种情况下,机场修复问题成为一个主要争论点。不管参谋长联席会议多么害怕,要想叫共产党接
受这样一种不对等的安排,那是绝对不现实的。因为联合国军的飞机部署在南朝鲜各机场,而却不准共产
党飞机使用北朝鲜的飞机场,能办得到吗?
经过很长时间,第三项议程中的许多争论,在艰苦斗争中,通过妥协都一一得到解决,只有机场问题
,尤其是可容纳喷气式飞机的机场问题,却使谈判有遭到彻底破坏的威胁。联合国军代表在空中视察问题
上让步了,最后提出同意修复民用机场,但共方代表却完全拒绝接受。1952年1月25日,双方代表团决定
把机场问题先放到一边,而就第三项议程其他问题达成的协议进行起草工作。
最后双方转而着手解决各自所掌握的俘虏问题即第四项议程,这是联合国军代表团一再提出要解
决的。从和谈开始,已过了5个月的时光。这5个月的谈判进展缓慢,本已极为艰苦,但最后双方着手进行
的这一问题,却使谈判拖延达一年之久!
战俘问题的谈判可说是在乌云满天中进行的。双方多次大动肝火,时而争,时而吵,时而斥骂,充满
了离奇曲折,使谈判常常走进死胡同中。谁也不能说这是一个简单问题的谈判。美国拒绝遣返任何一个不
愿重回共产党统治下的战俘,而共产党却坚持要将自己的人员全部遣返回去。
美国利用战俘问题进行fǎn gong宣传,向世界表明共产党国家的公民有许多对被遣返重回共产党统治下,
要进行武力反抗。美国这样做,是出于对共产党人一切事物的憎恨,也可说这具有道德色彩(因可说明美
国主张自由选择),但这样做却为美国带来极为沉重的包袱。
首先,美国是1945年日内瓦公约的缔约国。该公约第118条明文规定:“战争结束,战俘应该毫不迟
延地予以遣返。”美国虽未批准这一公约,但在1950年7月4日,美国却通知红十字会说,它愿意遵守该公
约。日内瓦公约有关战俘的条款是旨在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行为的再出现。苏联曾将上千万战俘多
年扣押在劳改营中不予遣返。参加日内瓦公约会议的代表们没有提出战后大量战俘可能有不愿回国的问题
。美国在停战谈判的早期,主张尽快一对一jiāo换战俘,因为联合国军掌握的战俘数量比共产党多好几倍。
这种一对一jiāo换的概念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可在当时,谁又曾考虑到后来俘管当局要甄别所有战俘,问
他们在战后宁愿不回家的事呢。后来甄别却真的发生了。
美国关于战俘的立场无疑拖延了停战。联合国军第一位首席代表、海军上将乔伊说过,美国主张不自
愿遣返战俘,使他们付出了多打一年仗的代价。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联合国军在战斗中的死伤人数,远
比不愿遣返的战俘要多得多。由此看来,战俘问题形成的所谓道德价值是极其狭隘的。难道应要求部队为
国家怜惜前敌军士兵可能遭到的厄运,而继续打下去,并使一些人阵亡吗?且不说美国曾答应要遵守日内
瓦公约,难道美国人应该为前敌人的自由选择而牺牲吗?
此外,美国这一立场又使得所有战俘美国的,其他联合国成员国的,北朝鲜、南朝鲜和中国的战
俘,都得在问题解决之前,被额外多关押许多时日。
令战俘选择这一想法,是陆军心理作战部长罗伯特?a?麦克卢维尔准将首先提出来的,他向柯林斯
将军建议说,中国俘虏中不少人以前是guo min dǎng的士兵(有很多这类人),因为是投降过来的,因此害怕受共
产党处分。他建议把这些人设法遣返到台湾。柯林斯把这件事转到了参谋长联席会议,坚持说既然台湾仍
然是中国合法的一部分,这样办也算符合日内瓦公约!柯林斯又补充了一条建议,说一切敌军俘虏都不应
该让其回到共产党的统治下。就在这时,麦克卢维尔将军又向李奇微请示,问俘虏们是否可按他们的意愿
划分。很清楚,这就是实行自愿遣返政策的第一阶段。
李奇微并不太支持这种想法。他指出要是全面和平解决,日内瓦公约自然要求遣返全部战俘。正是因
为这一点,他说他打算甄别,以便把现按战俘看管的4万名南朝鲜人送给南朝鲜政府。这些人原是被北朝
鲜人俘虏后,强行编入北朝鲜jūn_duì ,又被联合国军俘虏的。南朝鲜认为这些人不能被看做是俘虏。这个步
骤,显然是对战俘身份不明确这一类人的解决办法。对于确是敌军士兵而被看管的战俘,不论其个人对被
遣返抱什么样的态度,这项计划也不算合法。
这时柯林斯将军的提议已被送jiāo给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战略研究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51年6月18日
起草了一份致李奇微的电稿,问他是否同意在征得战俘“完全同意”之前不遣返战俘的原则。李奇微的答
复是,这样的政策符合人道原则,但却开创了违反日内瓦公约的先例,而且会在将来的战争中阻碍美国战
俘归国,并为当前敌人提供宣传材料。
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把这件事提jiāo给国防部长。当时罗维特是代理部长,但在马歇尔辞职前已被提名
继任部长。罗维特又把这项提案提jiāo给了国务卿艾奇逊。艾奇逊与李奇微持相同的理由,于8月27日表态
,不赞成自愿遣返,认为这违犯了日内瓦公约。但艾奇逊一贯圆滑,当即建议对那些不愿回家的战俘采取
宣誓释放的办法予以处理,这就搅混了水。日内瓦公约中有宣誓一说,但与艾奇逊所建议的形式根本不同
。不过他的这一主张却叫美国领导人考虑后搁置到一旁。
罗维特部长的意见是,美国既然出于人道主义关心战俘,就不应该用我们战俘的福利为代价进行讨价
还价。柯林斯在读完艾奇逊的答复后改变了想法,并劝说他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同行们撤销自愿遣返主张。
因为只有坚持日内瓦公约,在朝鲜战争和未来战争中,才真正有指望要回自己的战俘。
前述关于战俘自愿遣返的整个想法,到10月29日杜鲁门总统意外地过问这件事时,好像很快就要消失
了。在他与当时的代理国务卿詹姆斯?e?韦博谈话时,他说如用联合国军的全部战俘去换共产党的全部
战俘那就太不公平了,因为联合国军看管的战俘数量要比共产党看管的战俘多许多倍。另外杜鲁门害怕共
产党战俘,特别是那些自愿投降过来及与俘管人员采取合作态度的战俘,会在回家后立即遭到处决。杜鲁
门对于共产党战俘遣返问题当时虽还没有做出决定,但他却明确反对以“全体”jiāo换“全体”的解决方法
。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