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1/1)

。首批反坦克地雷是在6月30日,即入侵的第6天,才从日本空运至朝鲜的。当时南朝鲜jūn_duì 状况混乱不堪

,地雷的分发及使用方面的训练又花了许多时间。而这时,t34坦克却在滚滚推进之中。

北朝鲜人在许多方面很像他们的南朝鲜兄弟。两国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他们对艰辛劳作、忍

耐与贫困已习以为常,并不以胜败为意,对他们信奉的东西则坚贞不渝,而且对上司大都唯命是从。双方

的士兵都能够在给养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远距离的艰苦行军,并且在行军结束后仍能进行战斗。他们可以翻

山越岭,又不会因jīng疲力竭或用力过度而倒下。在这方面,他们不像大多数美国士兵那样,多半属于守备

部队,习惯于乘坐机动车辆,很少进行体能训练,几乎没有长途行军和翻山越岭的经历。

尽管三八线南北的朝鲜人大体上一样,但他们的jūn_duì 却大不相同,因为每支jūn_duì 都各自反映出了他们

的缔造者即美国jūn_duì 和苏联jūn_duì 的军事学说。

北朝鲜jūn_duì 的压倒xing力量(8.9万人)分布在7个突击步兵师,一个坦克旅和两个独立步兵团。除此之外

,部队还有3个后备师,计2.3万人,另有大约1.8万人的边境保安队。只有5000人分配在指挥和后勤部门

。相比之下,南朝鲜jūn_duì 8个兵员不足的战斗师里,仅有6.5万人,而在指挥和后勤部门工作的就有3.3万

人。南朝鲜jūn_duì 反映了美国的军事编制:与作战人员相比,大量的是支援人员。而在另一方面,北朝鲜军

队完全展现了苏联jūn_duì 的简练学说:将每个人都尽可能地推到前线,给他一件武器去战斗。

从短期来看,北朝鲜人还具有一种额外的人力优势:他们的jūn_duì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曾在中国共产党

部队中服过役,在guo min dǎng人逃到台湾前后,他们退伍复员回到了朝鲜。这些人给北朝鲜jūn_duì 带来了一定程

度的作战经验和战斗勇气,而南朝鲜jūn_duì 在开始时却不具备这些。

在战术方面,北朝鲜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采用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他们向固定的敌军阵地直接发起

正面进攻或发shè火力,然后派部队从两翼包抄;如果可能,就按计划把敌军包围起来,将其挤进一个小小

的环形防线内歼灭之,或者迫使敌人投降;倘若不能形成包围,就在敌军身后设置路障,以此切断敌军的

退路或敌人的援军。

这种方法在1950年夏季的流动形式下十分奏效。当时,在难以从侧翼包抄的长达数英里的战线上,根

本没有兵员充足的主要防线。t34坦克能够直接对着敌军设在道路上的阵地运动,用pào火牵制住敌人,而

同时北朝鲜的步兵便悄悄绕过阵地两侧,抵达敌军后方。在这种战术下,上述方法尤其成功。即便一场包

围不能奏效,其他包围也往往能成功。

双重包围对北朝鲜人来说也是惯常的战术。千百年来翼侧包围一直是战争的基本打法,但是一些士兵

运用起来就比其他士兵获取的成功多。当北朝鲜人能够采用此种打法时,他们就仿效擅长包围战术的最伟

大的jūn_duì 的榜样,即13世纪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统率下的蒙古人。蒙古式的进攻方法是以其狩猎方法为基

础的。成吉思汗在和平时期,每年冬季都通过大型狩猎这样一种手段训练他的jūn_duì 。通常由一支队伍开始

把猎物往后驱赶,然后侧翼的队伍就运动到中心队伍的前头,绕过猎物来到后方,将越来越惊恐的猎物包

围起来,接着从四面八方把它们挤到一起。对蒙古士兵开展的训练,主要是教他们在收缩包围圈时,不让

哪怕一只兔子或一头鹿逃掉。这需要对所有实施包围的部队进行难以置信的高度控制。这种方法奏效时,

实际上没有一只猎物能够自行逃脱掉。对于那些在大型狩猎中善于包围动物的士兵来说,猎起人来就变得

容易了。

当包围战术对北朝鲜人产生作用之时,而情况常常如此,事实上没有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并且通常没

有几个人能从陷阱中逃离出来。对于南朝鲜来说,幸运的是北朝鲜没有像成吉思汗那样的军事天才,能够

将这一有限的战术观念扩展成一项深远的战略方案,在一场大的协同战役中征服南朝鲜。

第2章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进攻发动之后,在汉城引起了极大的震惊。在华盛顿和麦克阿瑟将军设在东京的远东司令部引起的震

惊一样令人头晕目眩。不断有人开始质问,美国的情报机构拥有巨大的极为机密的高级器材,而一支庞大

的共产党jūn_duì ,又有这一切设备、弹yào、给养和sāo动,怎么能够在一个友邦的边界对面集结起来,并且直

到第一lúnpào火开始倾泻到韩国阵地上时,竟然没有一个人事前对此有所察觉呢?

中央情报局局长、海军少将罗斯科?h?希lun科特就在进攻开始一天之后采取行动,推卸中央情报局

的责任。他向参议院拨款委员会暗示,中央情报局提供了充足的线索,表明进攻就要到来。这一手法立即

在华盛顿和东京引发了紧张的秘密搜寻情报失灵的替罪羊的行动。结果却一无所获。每一个责任机构最后

都证明,曾经预言北朝鲜的进攻可能到来,但却没有一家机构,包括中央情报局在内,曾经预示进攻就会

到来。

假如美国能够预测到这场进攻,假如取消了周末度假,南朝鲜人无疑会感恩不尽的。但是在美国,情

报机构的失败也仅仅具有学术意义:因为美国根本没有任何针对入侵的计划,不论入侵发生在哪一天。

情报部门没有解释是谁策动了这场进攻。虽然大多数人把矛头指向俄国,也有一些人把矛头指向红色

中国,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北朝鲜人推进的那种令人吃惊的速度仍使许多军官心存疑窦。

这样的成功如果不是苏联红军亲自出马,也必然是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才能取得。在接踵而至的恐慌之中

,没有人认识到消除怀疑的那种简单道理,即北朝鲜人拥有坦克,根本不需要其他力量积极参与。一直到

某种可以阻挡住坦克的东西引进朝鲜半岛之前,北朝鲜人是战无不胜的。

这场战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朝鲜被迫分裂为两个对抗xing的敌对国家,这是

一种几乎没有一个朝鲜人向往的局面,但却被苏联和美国的战后地缘政治学的压力强加到了朝鲜人的头上

。1945年,俄国一如其数百年来所做的那样,试图将其部队占领的每一寸土地控制在自己手里。俄国人拒

绝接受代表统一朝鲜的全朝鲜政府,因为当时那样的政府可能会把苏联占领的北方并入进去,也许会在选

举中击败共产党的控制。俄国人在德国采取了同样的政策,这一政策致使那个国度分裂为两个对抗xing的国

家。

美国人和俄国人的对抗并不完全针对俄国人拓疆掠土的yu望。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另一种愤

怒就一直在郁积。而当依附于苏联的北朝鲜人越过三八线,开始公开地侵略时,这种愤怒便燃起了火焰。

其基础是,人们后来认识到,就在俄国人跟德国人打得难解难分之时,日本事实上已被打败;如果美国认

识到这些明确的信号,就可以完全将苏联排除在太平洋战争之外。

北朝鲜是俄国人介入对日战争所赢得的战利品之一。另一个战利品是满洲。日本jūn_duì 在那里向俄国人

投降时,jiāo出了大量的作战装备。俄国人把那些装备送给了中国共产党人。由满洲提供的这些装备和牢靠

的军事基地确保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内战中所需要的力量。到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人已把中国国民

党人赶出了中国大陆,迫使他们逃到了离岸一百英里之遥的海岛台湾省。

在对日战争中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为的俄国人,竟成了日本战败的主要受益者。美国在对日作战中提

供了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力、物力和智力,却失去了大部分胜利果实,并为共产主义的扩张开辟了道路。

美国最大的错误是,直到1945年7月的同盟国波茨坦会议上,仍坚持要俄国介入太平洋战争,尽管到

1944年秋季美国已经摧毁了日本的海军,并已赢得了战争。日本人将没有能力抵御对他们的本土岛屿实施

的窒息xing封锁。由于日本人对原材料(但最重要的是食品)要依赖进口,封锁就有可能使他们屈服。但是美

国人担心,日本人不论其情况如何,将会反抗到底;此外,美国仍坚持一种要求无条件投降的立场。富兰

克林?d?罗斯福总统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所持的这一论调来自美国的战争观念:美国人把战争看

做是一场善与恶的重大较量。因此,战争的目的是夺取全面胜利,彻底征服敌人。

这一观念跟19世纪伟大的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观念不相一致。克劳塞维茨在其

主要论著《战争论》中鼓吹的战争观念是,战争是国家政策的延伸。他在下面一句话中说明,必须把政治

目的跟进行战争联系在一起。“政治计划是目的,而战争是手段,决不能认为手段可以跟目的分割开来。

”克氏的观点在描述战争的正当目的方面远比全胜学说准确得多。

不仅美国人进行的这场太平洋战争被无条件投降论无望地弄得很不正常,而且战事的明显成功使得许

多美国人认为,全面胜利已被证明是战争的唯一目的。将战争看做是追求全胜的这一美国倾向,在朝鲜战

争中将给美国人的思维蒙上厚厚的yin影。但是,克劳塞维茨这位造诣最深的西方军事思想家,却拒绝接受

如下观点:战争的正当目的是将敌人踩在脚下,将其摧垮。克劳塞维茨说道:“战争只不过是运用别的混

合手段继续进行政治jiāo往而已……停止外jiāo照会断绝了不同国家和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吗?战争难道不是

另外一种表达思想的作品和语言吗?它肯定有自己的语法,但却没有自己的逻辑。”

若没有无条件投降这一准则,日本人也许早就投降了,有可能在1944年晚些时候,而到1945年春天则

是肯定的。日本人犹豫不决的原因是,无条件投降将会使他们的天皇面临被作为战犯予以处决的危险,这

是日本人无法接受的;天皇对日本人来说是一尊神,也是武装力量的权威中心。日本人愿舍弃其他一切,

但不愿失去他们的天皇,他们自己作为一个民族的观念维系在天皇身上。因此最大的讽刺是,哈里?s?

杜鲁门总统最终在这一点上对日本人作了让步,对无条件投降作了修改,把天皇排除在外但这只是在

美国人于1945年8月6日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之后,也是在俄国人于8月8日介入战争之后。

这样一来,俄国人就得到了一份加入对日战争而又没有什么约束的真诚请帖。后来,美国人发现他们

被俄国人愚弄了,尤其是被俄国人那种跟西方团结一致的说法蒙蔽了。在战争中打垮了作恶者,给国与国

之间带来友谊的美国人发现,他们不仅消灭了对抗苏联势力的德国和日本,而且促进并帮助了苏联这个极

权主义的国家,其领土扩张、控制邻国的倾向跟第三帝国所表现出的情形不相上下。

难怪当时受挫的美国人开始鄙视俄国人,并怀疑俄国人到处在搞共产主义yin谋。

当北朝鲜的pào火打破夏天的平静之时,呈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形势。美国人很自然地认为战争是由俄国

煽动的,北朝鲜和红色中国都是共谋者,中国当时也被看做是苏联的一个附属国。美国人怀疑到处都有共

产主义分子,正是这种疑心削弱了美国领导人把共产党大国当作普通国家来对付的能力,共产党国家也有

自己的利益、需求和局限xing。共产党国家被看做是黑暗的王国,是不能宽容的。因此,朝鲜战争虽然

根本不具备圣战的条件从一开始(并且几乎到最后)都被许多人看作是光明与黑暗的凶恶势力之间的某

种较量,是密特拉教和摩尼教式的较量。正是这一点才使许多美国军界领导人,尤其是麦克阿瑟将军,产

生了一种看法,他们认为,这场战争不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应获取全面胜利。

第3章 分割

朝鲜沿三八线被分割开来,由此引出了许多事端。但奇怪的是,这种分割却是漫不经心的安排,任何

一方都没有进行认真计算。最初的意图只是在进入朝鲜接受日军投降的美苏jūn_duì 之间划一条线。尽管盟军

曾经答应朝鲜最终实现独立,但在战争结束时,朝鲜半岛仍被看作是敌占领土,因为朝鲜在1910年被日本

并吞。而在那之前,朝鲜已经有了将近两千年的或多或少的独立史,不过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是处在中国

封建帝国宗主权力的保护之下。

在波茨坦会议上,尚没有出现俄国和美国之间的分界线问题。如果出现的话,美国官员已准备提出一

条十分接近最终选择的分界线。时任陆军作战训练处处长,并且出席波茨坦会议的约翰?c?赫尔中将与

他的参谋人员决定,美国在其区域内至少需要两个主要港口。他们选中了韩国首都汉城的港市仁川和位于

该国东南角的主要深水港釜山。

这两个港口5年之后对韩国人和美国所具有的那种命运攸关的重要xing,陆军作战训练处的军官无疑是

一无所知的。朝鲜战争即将表明他们的直觉是对的,因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