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古代黑科技(1/1)
第五百三十二章古代黑科技
李君阁说道:“在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自然村,有一些村民会因为自己的特长,脱离传统耕作模式,变成职业工作者,比如我们村子里,就有篾匠,石匠,药师,猎人。”
“他们的技艺其实非常的高超,甚至达到了妙到毫巅的地步。我们村子里的篾匠叔,他手工制作的竹鱼竿,在日本拍卖会上拍到了一百四拾万人民币的高价,而石头叔制作的砚台,现在每方也在三十万人民币左右,这已经是的是,我们中国人一直在努力。大家要多闻广见,用自己的眼睛看清事实,用自己的判断辨明是非,用开放宽容的心态看待世界。这才是最重要的。”
尼安说道:“jungle和ingris刚刚说的这些我相信,因为我们国家已经派出代表团去你们村所在的城市了,主要就是商讨生漆加工,竹编手工艺制作,以及淡水观赏鱼养殖开发的合作事宜。”
李君阁和阿音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喜,阿音笑道:“没想到,我们参加节目,还能给家乡带来这样的收获,真是太好了!”
尼安笑道:“可不光是你们家乡有收获,别忘了,我们的节目可是有奖品的!不过ingris得换一身衣服才能展示了。”
阿音轻声在李君阁耳边说道:“二皮,我都已经忘记我们参加节目的目的了,那辆红色摩托车!”
李君阁抠着后脑勺,咧着嘴笑道:“这要是不提,我也压根忘了!”
工作人员邀请阿音下去换装,李君阁一行人则继续接受采访。
话题又转到了提盐和瓷器上。
卢恩说道:“jungle,你的知识体系非常的庞杂啊,你刚刚告诉我说你生活的村子在中国内陆山区,那里不靠海吧?为什么你还会那么复杂的海水提纯技术?”
李君阁笑道:“虽然我们那里不靠海,但是我们的先民早在汉代,哦,也就是公元前一两百年,就已经可以凿透岩层,从地下几百米的地方提取矿化程度很高的卤水,用来生产精盐了。”
这下卢恩又晕菜了:“地下……几百米……公元前……”
李君阁说道:“是的,我用泥球提浓海水的技术,来自我家乡附近的一个地区,那里的山民很早就知道了这个方法,称为‘泼炉印灶’工艺。”
尼安点头道:“嗯,后来还用草灰替换法替换出湿泥中大量的钠盐,天啦,我也会准专业术语了。”
李君阁笑道:“恭喜你,不过这个方法却又是来自沿海地区的加工工艺了。”
尼安说道:“等等,你刚刚说你生活在内陆……”
李君阁笑道:“别忘了我们还有几千年的文化典籍,我们宋代有一个学者型文人,叫沈括,他写有一本著作叫《梦溪笑道:“还是那句话,一个人看不完,不过架不住我国人多啊!”
“总有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门类去研究,去挖掘,去复原。”
“现在人们的审美情趣普遍提高之后,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还原了出来。比如建盏,比如草灰釉瓷,比如一些特殊的古代造纸技法……”
“我们在李家沟一带,目前已经恢复了女红,石雕,竹艺,煤砂泥陶器,木楼制作,九斗碗宴席等多项传统非遗传承,而且市场前景还都很不错。”
卢恩说道:“刚刚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你曾经说过你们那里是亚热带气候,比较湿热,提盐是不是会损耗大量的燃料?”
李君阁笑道:“如果我们村要提盐,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在我们省的著名产盐区自流井一带,却不是问题。”
“因为那里的人们,在凿穿底下岩层得到卤水的时候,还凿出了火井,得到了天然气,利用天然气熬了两千年盐,火井至今都还没有熄灭……”
这下卢恩又晕了了:“天……天然气……”
这绝对是妥妥的古代黑科技!
贝尔说道:“你制作的瓷器也非常精美,那几个大碗,就是著名的青花瓷吧?”
李君阁这下尴尬了:“呃,并不是,受泥料的限制,我制作的那些瓷器非常的粗糙,那几个小碗,勉强能说是符合我国传统越州窑的技法,不过因为发生了窑变,所以变得比较好看而已……”
卢恩对这些接近艺术类的东西非常感兴趣,说道:“等等,什么是窑变?”
李君阁说道:“窑变是指瓷器在烧制的过程中发生的表面釉色不确定性的自然变化,一般是由于窑内温度气体釉料杂质等意外因素或者变化造成的。”
“这批小碗,估计是我在烧制过程中为了得到足够的温度,同时又要保证强还原环境,几次添火和减火导致的。”
“具体原因我也说不清楚,让我再烧制一次,得到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窑变一是失败,得到的瓷器称为窑病瓷,一是成功,得到的瓷器称为窑宝。”
卢恩这才点头:“原来还有这么神奇的事情发生,那这次的小碗这就是上帝的杰作了,是人工和自然的完美结合!它们肯定属于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