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太子与武则天大吵(1/1)

武则天生了四子二女,长子李弘,生于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正月,今年二十一岁;次子李贤,今年十八岁;三子李显,今年十七岁,四子李旦,今年十一岁;长女比李弘小,比李贤大,出生没几个月就夭折了,成为李治废第一任皇后王皇后的导火索,成为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的阶梯;次女李令月,今年八岁,封号太平公主,在武则天的子女中最小,深受武则天和李治的喜爱。

李弘在四岁时被立为太子,十一岁就在李治的培养下参与政事,在朝堂上旁听朝臣上书议事。李弘对其父皇孝顺,对朝臣和太子东宫的人谦恭有礼,对百姓仁爱,深得李治的欢心,深受大臣和百姓的拥护。

两年前(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李治到东都洛阳居住一段时间,让太子在西京长安监国。太子巡视冷宫的时候,宣城公主和义阳公主向他诉冤情。太子被两件事震惊了,

第一件事就自己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因其母与武则天争宠而被打入冷宫,可其母王皇后和萧淑妃死了都很多年了,两个大唐公主仍然被囚禁在冷宫,无人敢释放她们,或者向皇上报告,以致两个大唐公主年近三十还无法嫁人,青春虚耗在冷宫之中;

第二自己的母后武则天对待敌人王皇后和萧淑妃残忍也就罢了,可她们已经作古多年,武则天还将毫无反抗之力的敌人的无辜的女儿,她丈夫的亲生女儿,大唐的公主囚禁在冷宫。

太子立即将此事上报其父皇李治,请求将两位姐姐释放并给她们择婿而嫁。李治下令将宣城公主和义阳公主释放,并让她们居住在自己的身边,以保护她们不再被武则天所害。

李治给宣城公主和义阳公主挑选驸马,不管提名谁,武则天都反对,她总能挑出毛病,李治只好让武则天提名。武则天提名守卫宫城的两个普通士兵当两位公主的驸马。两位公主都过了三十岁,在女子十四五岁就可以嫁人,早婚盛行的唐朝,她们的年龄都可以当婆婆或外婆了。

李治急于将两个女儿嫁出去,不能再与武则天斗了,在李治下令将两个女儿从冷宫释放出来的时候,武则天没有反对,算她退让了一步,李治也决定退让一步,见武则天提名的两位驸马,虽然出身寒微,只普通士兵,但长得倒也英俊挺拔,就同意了这两门亲事。

之后李治给两位公主在皇城外找了一块地,盖两座比邻而建的宣城公主府和义阳公主府,因为武则天使坏,拖延工期,又花了一年时间驸马府才建成。宣城公主和义阳公主的母亲在冷宫被武则天害死,她们在冷宫关押十五年,好不容易熬到从冷宫放出来,还被武则天耽误两年才能出嫁,出嫁的路上就遭遇绑架,险遭不测,可以与武则天仇深似海。

宣城公主和义阳公主在将自己高贵而纯洁的身体献给许青之后,就向许青和盘托出自己的不幸遭遇。许青对两位饱受苦难的大唐公主心中充满了怜爱,对太子李弘大起好感,要不要夺去他即将被李治和武则天册封的太子妃杨庄若?许青颇费思量。

许青来到长安的当天晚上就召见了在长安负责情报工作和龙门镖局长安分局筹建工作的于俊声。此前许青只知道史书上记载的李弘被武则天外甥,著名恶少贺兰敏之奸污的太子妃姓杨,其父个将军,不知杨太子妃的名字。于许青令于俊声遍查保卫长安的十六卫军数十位将军以及赋闲在家的将军,看谁姓杨,家中有美若天仙,未出嫁的女儿。

于俊声尽职尽责超出许青的期望,查访出家中有美若天仙的未出嫁女儿的将军有四个,

第一个征高句丽和百济的常胜将军,第一任安东都护府都护薛仁贵,按唐朝惯例,将领职位太高或者功劳太大,让皇帝担心就要退居二线,在家赋闲,待遇不减。赋闲在家的将军一般很难再得到重用,除非国家发生严重内乱或者有强敌入侵,皇帝闻战鼓而思良将。薛仁贵在长安赋闲,其女薛金莲芳龄二十二,美若天仙,武艺高强,精通兵法,因眼光太高,尚待字闺中。二十二岁的姑娘在我们这个时代算小姑娘,在十四、五岁就可以出嫁的唐朝,算老姑娘了,不亚于我们这们时代的三十二岁;

每二个左武卫军将军杨思检,其女杨庄若,芳龄十八,有沉鱼落雁之姿,闭月羞花之貌,通文史,擅骑射,武艺不凡,她如若心术不正,当倾国倾城的红颜祸水很容易。

第三个右卫军将军裴居道,其女裴中慧,芳龄十七,美若天仙。

第四个率五千精兵灭东*突*厥,太宗朝兵部尚书,写下兵书成为唐军将官的基本教材,军神李靖之孙李智卓,五十五岁,从左卫军大将军的高位上退下来,赋闲在家,其孙女李英奇,二八(十六岁)年华,美若天仙,武功高强,文武双全。

太子得到线报,其母后武则天派数千亲信jūn_duì 到了宣城、义阳公主被魔门中人绑架的现场,却按兵不动,直到龙门镖局总镖头,燕王之婿许青将两位公主带走才现身抓捕魔门中人,而怀疑武则天想借魔门之手除去宣城公主和义阳公主,感到非常生气,直斥其母后的不:“母后,你不早就知道魔门余孽想在儿臣两个姐姐出嫁的路上绑架她们的消息?在危急关头武承嗣、武三思、严霜为什么按兵不动?难道你想借刀杀人,借魔门之手除去我的两个姐姐?”

武后大唐真正的掌权者,连当朝皇帝,她丈夫李治都不敢以这样的语气跟她讲话,不由怒气上涌,道:“放肆!太子,你眼中还有没有母后?你知不知道你今天的地位谁给你争取到的?你太让母后失望了!”

太子生气地反问道:“母后有没有想过父皇的感受?你伤害父皇的亲生女儿,会让父皇伤心的。母后有没有想过儿臣的感受?你明知道儿臣心地善良,就算平民百姓被无辜杀害儿臣都不能容忍,何况儿臣的亲姐姐!”

武则天当上皇后以来,还从来没有被人这么顶撞过,气得一时不出话来,“你——你长大了,翅膀硬了,不?连母后都不放在眼里?”

太子道:“不翅膀硬不硬,而凡拗不过一个理字,母后儿臣的亲生母亲,儿臣母后的亲生儿子,儿臣不希望自己的母亲如此狠毒,在世时被人唾骂,死后下十八层地狱,受尽百般酷刑,永世不得超生!儿臣骂母后不对母后不敬,而点醒母后,你已经拥有一切,享受了很多父皇才有的权力,为何不肯放过两个弱女子?俗话不看僧面看佛面,宣城、义阳公主我姐姐,父皇的女儿,她们对你毫无威胁,为何你对她们赶尽杀绝?王皇后、萧淑妃当年与你争父皇,可罪不至死,将她们关在冷宫对她们的惩罚也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害死她们?”

武则天脸色一沉,道:“谁告诉你王皇后和萧淑妃母后害死的?”

太子道:“母后别管谁告诉儿臣的,儿臣只想知道流言不真的?”

武则天忽然缓和脸色,道:“没有的事,母后像你保证,母后不一个歹毒的女人,王皇后和萧淑妃都病死的,不母后害死的。她们被打入冷宫,对母后毫无威胁,母后不会去杀死两个毫无还手之力的人。”

太子到底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从内心深处希望自己的母亲一个善良的女人,即使不善良,至少不要一个恶魔般的坏女人。太子来质问武则天,也心中憋了很久,两个亲姐姐被人绑架,险遭不测激起心中的怒火,才鼓起勇气,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做好了与其母闹翻的打算,可武则天忽然态度软化,去戾气为祥和,太子不由将信将疑,不知流言真假。

见太子不语,似被动,武则天道:“魔门余孽大唐最大的危胁,李家的人人人都有责任诛杀魔门余孽。若不将魔门余孽消灭,任其发展壮大,早晚会危及李家的江山。你李家的一分子,而且太子,理应为消灭魔门余孽出一分力,尽一分心。不错,母后早就得到魔门余孽策划绑架你两个姐姐的情报,之所以没告诉你和你父皇,怕你们担心,取消婚礼,打乱了母后的布署,”顿了顿,续道:“母后想以你两个姐姐为诱饵,引诱魔门余孽上钩,以便将他们一网打尽。你的借刀杀人,真的冤枉了母后。”

太子又伤心又生气,道:“这跟借刀杀人有什么区别!母后,儿臣真没想到你如此冷酷无情的人!”

武则天一反常态,对太子的顶撞也不生气,道:“这跟借刀杀人当然有区别,借刀杀人有杀心,有杀人的想法,而我只把你两个姐姐当做诱饵,我根本就不想杀她们。”

太子没好气道:“你这狡辩!”

武则天叹了口气,道,“母后真白疼你了!在你兄弟四个当中,母后最疼的就你了,可你最不听话,最让母后操心!”

见太子沉默不语,武则天道:“你还不肯认错吗?”

太子道:“儿臣没有错,为什么要认错?”

武则天道:“你不问青红皂白就对母后发火不错?”

太子道:“要母后做得对,儿臣对母后发火错,要母后做得不对,儿臣对母后发火就不错,而在规劝母后行善积德,不要乱造杀孽!”

武则天道:“你我做错了?我哪里做错了?我为国事操劳,为保祖宗辛苦打下来的江山社稷而殚精竭虑,这样也有错?”

太子道:“公道自有人心,对就对,错就错,善就善,恶就恶,没有什么可以狡辩的!”

“好好,不愧本宫的儿子!敢想敢做,敢做敢当,认准的事情不会改变,跟母后年轻的时候很像!”听字面意思武则天的称赞太子的话,听语气的气话,“可母后真的很想听你指教,母后到底错在哪?何谓善恶?何谓对错?”

太子道:“指教母后,儿臣不敢当,既然母后非要听,那儿臣就直了,胡乱杀人,草菅人命就错,不管出发点什么,只要造成了杀人的后果,那就杀人,都应该受到惩罚。母后可以去翻翻大唐律法,看儿臣讲的对错。虽然没人可以治母后的罪,但母后百年之后,地府的判官可以治母后的罪。父皇知道了也一定会感到伤心,一边女儿,一边妻子,都父皇的亲人,父皇希望你们都平平安安,和睦相处。父皇身体不好,儿臣希望母后不要惹父皇生气。以后凡事三思而后行。”

武后不怕李治,对李治与太子联手都不怕,不过她不想作无谓的争斗,也不想落下坏名声,她就想做坏事不留名,不得不对正义感十足,行事冲动的太子假装服软,道:“你的有道理。母后知道错了,以后做事三思而后行。你不要告诉你父皇,你父皇身体不好,就别让他操心国事,还要操心家事。”

太子还以为自己的话其母后听进了,心中暗喜,道:“儿臣明白,那么儿臣就告退了。”

皇室的一场家庭风波就这样过去了,只太子已经给武则天留下很不好的印象,mǔ_zǐ 俩互相看不惯,关系从此转淡,以至后来对立。